
真实情况是,能进银行的毕业生分为两类:一是有关系的;二是名校毕业,自身素质尚可的,而且能匹配中国银行机构的人力招聘筛选机制的(对国内银行的招聘,尤其是校园招聘以及对优秀人才识别能力不敢苟同,显然有“求职技巧”可言,打个广告伏笔)。
换言之,现在国内就业环境下,要想毕业进国有及股份制银行谋个职位,要么家里有关系和资源,要么自身毕业于国内外名牌大学(一般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招聘是要求国内211本科、海外正规大学硕士),而且掌握中国式银行校园招聘的笔试和面试技巧)
靠关系程度:分行>总行>支行。
进银行的新人中,有关系的和没关系的,两者之间的比重无法准确统计,根据周边现实情况,初步判断国内商业银行分行层面有关系的毕业生比重最高,大约在80%以上(包括进行第一次分配,以及毕业2-3年之内的从支行到分行的岗位运作)。
其次是总行,60%左右进总行的毕业生要么简历亮瞎眼的优秀,要么是家庭背景各种深厚的;支行相对较少,招聘进去的大学生没关系和背景的(包括部分有关系的进去的)基本都是发配支行补充劳动力,从最基础的柜员、客户经理等岗位做起。
拼关系以及背景牌面比较:分行弱于总行。分行有背景、有关系的毕业生主要以依靠父母在当地的人脉关系和影响力,属于地方性背景。以下几个人物源自真实生活,但请勿对号入座。
他们有着共同特征:80后,任职于股份制或国有银行省分行,A是当地省银监局局长女婿;B是国有某银行当地省分行行长的儿子(父母与子女或夫妻两人在各大银行交叉就业是普遍现象);C是省国资委下属国企董事长的儿子;D是该省最大城商行的行长之女。
总之,分行的关系与当地监管部门、人行、外管局、大型银行、国有企业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其中的逻辑关系不必解释。总行有背景的毕业生家庭牌面相对来说要大于分行,具体不便详解。从商业银行的经营逻辑上讲,招有上述背景的毕业生边际效应大于招一个同等条件但普通背景的毕业生,因此过度指摘银行招聘也是不合理的。
普通毕业生血拼剩余入场券,除了优秀还要会写简历。除了拼爹,还有一部分的招聘名额,相对公平公正。毕竟银行还是要有一部分专业或者技术型的人才。
据一股份制银行总行人力部HR透露,去年去武汉高校招聘,搜集了3万份简历,很多简历看1秒钟就扔掉,真的是“秒杀”!普通毕业生血拼剩余入场券,除了优秀还要会写简历。一份亮晃眼的简历,会大大增加简历不被扔纸篓的概率。 以后会专门介绍如何写一份不被HR秒杀的简历。
点评:从商业银行的经营逻辑上讲,他们不欢迎屌丝逆袭;而且现在中国的现实是,有背景的家庭的小孩,从智商、情商、综合素质上讲,概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