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法治传播形式发生了变化,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接受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同时社会经济也日益多元,也呈现出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为法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法治文化提供了理论导向。
因此,与以往相关研究所不同的是,研究将立足于人学范式和系统科学范式,一方面,从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视角出发,探讨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理论依据,梳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历史脉络。
当前我国的立法工作有序地开展推进着,试图进一步完善社会新鲜事物所带来的相关法治问题,但是必须承认,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但是人民群体对于法律的信任、对于法治的信仰还是一个长期的教化过程。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作为大学主体的成员,他们的法治信仰和认知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关乎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
因此,深入开展依法治国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培育法治信仰,塑造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法治精神,拓展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组建高效有力的法治教育队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树立科学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理念,凸显法治教育的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强调了法治的工具属性,而忽视了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法治教育的政治灌输倾向和知识教育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法治教育开展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此外,大学生法治教育理念的内涵过于狭隘,使得当前的大学生法治教育无法满足大学生个体社会性成长的需要,也无法有效地匹配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法治教育理念转变落后于大学生的法治需求,从而造成学生对于法治教育的轻视现象,制约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形成。
对此,高校法治教育者应当不断更新大学生法治教育理念,主动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系统教育理念和素质本位教育理念。
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法治教育理念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范围从传统的农耕社会的“一亩三分地”扩展到现代的现实与网络社会。
活动范围的拓展增加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了时空可能。

同时,人的能力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不只是注重知识的获取与运用,更是强调终身学习、自我学习;人的体力得到增强,思想道德素养日益提高,拥有审美、崇美的心灵。
二是人的社会关系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当前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都应当努力树立全面发展的法治育人理念。
一方面,要努力树立“德育为本,立德为先”的理念,协调好法治教育中“法治”与“德治”的教育关系和育人地位,突出德育的教化效果,强化法治的制度文化精神,坚持法治知识普及与法治知识运用相结合的原则。
另一方面,要树立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理念。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根本落脚点还是在于引导学生顺利度过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帮助他们顺利地融入现代法治社会。
树立系统思维的法治教育理念

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个复杂的教育运行系统,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载体、教育环境,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法治教育的系统思维,来统筹协调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开展与反馈工作。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系统思维就是将大学生法治教育视为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整体,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理论来思考、分析、解决大学生法治教育问题。
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整体与部分,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来考察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系统建设,从而更好地把握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系统结构一般可以分为法治教育者要素,在系统科学视野中,法治教育者不只是法治理论课教师。

而且还包括法治实践人员、法治社会组织人员等;法治受教育者要素也不单单指受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同时也包括不断需要知识更新的教师群体。
丰富的法治教育内容有利于拓展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知识维度和道德情感厚度;法治教育载体要素包括传统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以及新媒体网络平台载体,同时还离不开重要的法治实践载体。
因此,树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系统观念,就是为了能够对大学生法治教育进行科学地系统分析。大学生法治教育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对整体具有能动作用。
树立素质本位的法治教育理念

大学生法治教育不应当只是成为普法教育的一部分,注重开展对学生的知识型教育,相反应当视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的法治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关系着我国民主政治、社会治理的格局。
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必须树立新时期的素质教育理念,转变以往单向灌输教育模式。一是要树立法治人文素质。法治人文素质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法治知识的同时,注重法治等人文性因素,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从而在向学生灌输法治制度精神的同时,强调法治的人文关怀,例如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有效保护,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法理解读等。
二是要树立法治信息素质。主要是培养学生面对诸多复杂信息能够敏锐地觉察信息需求,并进行法治信息搜索、辨别、使用信息的能力。

三是要树立法治求实创新素质。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大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尊重法治权威,必须牢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求实素质是追求真理和现实,从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学习法治知识,践行法治行为;创新素质是引导学生在法治教育中要不断思考法治问题,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敢于批判和质疑,精益求精。
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塑造个体主体意识
信仰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现象,它对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而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法治信仰的形成离不开大学生对法治的形成信仰理性,培养信仰情感,明确信仰态度,产生信仰行为。

大学生法治信仰是大学生作为合格社会公民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是指导其生活中方方面面行为的最高准则。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离不开塑造其个体的主体意识。
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
大学生法治主体意识主要指培育大学生个体具有法治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能够在法治教育活动中,主动接受法治知识和法治教育内容,进行自我思考,并开展法治实践的一种主动意识。
大学生法治主体意识的培育既是一种法治教育思想,也是法治教育的具体模式。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不能把大学生在法治教育环境视为单向被动的“教育对象”。
相反应当创设教学场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法治教学过程中,与教育者一起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合理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是法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作为受教育者的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法治教育的主渠道环节在于课堂教学,但是面对课外法治知识学习,更多的是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教育模式。
对此,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落脚点在于法治教育过程中大学法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主体优化。
一是需要启发与探究相结合。教育者要启发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鼓励学生开展法律案例的思考,探究法律事件的社会效应。
二是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法治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课本知识阅读也能了解、掌握,教育者的角色更多在于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用法治理性思维看待问题,解约问题,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维护个体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