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发动机:“核”心技术,自力更生
《流浪地球2》影片中,上万座巨大的“行星发动机”焰光冲天,以重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推动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前行。“利用这一能量推动地球,原理上是说得通的。”事实上,相关技术的研究早已走进现实,而北科大人从未缺席。
20世纪50年代,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打响,为打破西方大国核垄断,我国核武器研发踏上日夜兼程的攻关道路。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的葛昌纯在年仅26岁时临危受命,成功研制我国第一种分离膜——乙种分离膜,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三十余年后,我国大力开发新型核聚变反应堆,时年62岁的葛昌纯院士将目光投向保护核聚变装置的关键材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核聚变材料的研究。
央视总台《吾家吾国》春节档近期专访葛昌纯院士
如今,已是“核工业功勋人物”的葛昌纯院士依然活跃在核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研究领域,为攻关“核”心技术发光发热,在他身后,还活跃着一批更年轻的北科大人——
北京科技大学万发荣教授、詹倩教授团队的研究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的成功建设解决问题,整体推进了我国先进核聚变材料的研发;吕昭平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强强合作,在核材料领域取得成果并发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Materials。

目前,可控核聚变是世界最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或许实现电影里的“行星发动机”道阻且长,但“虽千万人吾往矣”,北科大人将坚持奔走在攻关“核”心技术的第一线。
智能机器狗:人工智“能”,赋能未来
“笨笨,你是只军犬!”《流浪地球2》中的智能机器狗“笨笨”不仅拥有灵活的身姿,甚至还像人一样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这或许要归功于其搭载的人工智能等技术。褪去科幻的外衣,“人工智能”一词也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行走在北京科技大学校园中,你也许就能“偶遇”一辆颇具未来感的无人驾驶车——九麓无人驾驶车。它可以根据多源融合感知定位技术和复杂场景理解分析算法,提供基于认知的智能规划决策的OD路线制定,其搭载的小鹿智能语音系统还能与乘客对话、介绍学校历史。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北京科技大学涂序彦教授就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开启了人工智能在中医专家系统应用的先河。此后,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高歌猛进,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单位之一,先后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将“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成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并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学科研实力与日俱增。

涂序彦,中国人工智能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现任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人工智能”一词频频现身;《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高达500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北科大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创业型、工程型人才。

除了“行星发动机”和“智能机器狗”,《流浪地球2》中诸如太空电梯、量子计算机等“硬科技”元素也点燃了观众们的热情。在与之对应的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北京科技大学也用过硬的实力和影响力交出了亮眼答卷。
根据2023年1月ESI数据,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学科保持在全球前1‰,“计算机科学”学科稳居全球前1%。
从古至今,人类科技经历了无数次从想象到现实的飞跃,科研工作者们夜以继日的攻坚一步步拓展了想象的边界,而北科大人正是其中一员。有朝一日,在他们的无悔奋斗下,更多“黑科技”“硬科技”将有望突破荧幕,从“科幻”走向“科学”。